『吸引力法則事實上是進入三昧大定後的必然現象,持續性地處在穩定的安祥狀態,自然會形成所謂的心想事成。如果內心充滿著欲望,
有各種匱乏感,而認為自己可以達到,那只不過是在自欺和製造因果業力,跟真正的吸引力法則是一點關係都沒有,是妄念使然。』
修行到一定層次,快樂的感覺和痛苦的感覺會變成一味。
如果我們全然接受自己當下的狀態,
所有的感覺都會變成一種體驗。
生命經驗越豐富,越會發現我們所追求的快樂,
充其量也不過是一種物化的需求罷了。
現在我們視為值得追求的快樂,
到了修為很高、經驗很豐富之後,
自然會發現那也沒什麽了不得。
我們早期認為物質可以帶給我們快樂,
後來發現閱讀可以帶給我們快樂,
後來認為精神成就會帶來快樂,但是一步步接觸到最後,
才發現這些快樂仍是匱乏感在作祟。
所以到了某種程度的時候,我們快樂的需求就會平靜下來。
當我們對快樂的需求越來越平靜的時候,
對痛苦的抗拒性就會減低,趨樂避苦的傾向也會越來越弱。
最後苦樂一味,美醜一味,對錯一味。
深度的體驗和學習,使得我們領悟到了這些道理。
現在有這樣一群人,她們沒有組成家庭的願望,
她們不結婚,卻心甘情願地介入別人的婚姻生活,
說是為了愛情,也不需要獲得什麽,只想付出。
現代心理學有很多類似的個案,
這一類人的人格特質就是低自尊和欠缺自我價值感。
她們不認為自己值得擁有全方位的關系,
也不值得擁有完全屬於自己的男人或家庭。
她們寧願與別人分享伴侶,還美其名曰犧牲奉獻。
但是,我們是透過觀察和學理這樣講的。
事實上,人和人的因緣有很錯綜覆雜的因果業力。
我們並不知道在這個三角關係裏面,
三個人在過去世是什麽關係。
而恰恰是這種我們不知道的關係,
才令這一世形成了沒辦法控制的局面。
這個問題不一定能拿科學的原理解釋清楚。
佛家是講緣分的,它認為人與人之間的分分合合都是講因緣的。
這使得我們聯想起現在很流行的吸引力法則。
吸引力法則事實上是進入三昧大定後的必然現象。
持續性地處在穩定的安祥狀態,自然會形成所謂的心想事成。
如果內心充滿著欲望,有各種匱乏感,
而認為自己可以達到,那只不過是在自欺和制造因果業力,
跟真正的吸引力法則是一點關系都沒有,是妄念使然。
緣分的問題非常錯綜覆雜。
業力占星學和深度占星學可以很精確詳盡地說出,
我們和重要關係人之間的細微因緣和所謂的因果律。
如果不想仰賴別人,就可以運用業力占星這門知識系統來幫忙,
就是所謂的兩個人之間的星盤比對或是合盤。
這兩種系統都可以看出人與人深層的因果業力是什麽。
修行就是透過關系的鏡子來認識自己,探索自己。
如果我們在關係的互動過程裏,還沒完全成熟就去打坐修煉,
那根本就是兒戲,在自我認識不夠、內在欲求
沒有充分揭露的不成熟狀態下去打坐,是非常容易出問題的,
而且很容易出現幻象,這類幻象會帶給我們許多所謂的魔考。
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認識自己,
會慢慢透過對欲望的觀察,把追求點一個個突破。
我們執著的本來是外在的房子、汽車、成就、名利、地位,
或是情愛的占有,突破之後可能執著內在的神通的狀態,
或者執著於某種靈性權力的達成。
然而,這些執著的傾向透過不斷地觀察會越來越低,
經絡也自然會越來越通,如此便可達到肯·威爾伯所說的
自然無念,而不是刻意修出來的無念。
這時我們再進行深層的修持靜坐,才不容易出差錯。
修行是不斷從因然回到實然,追求之心要越來越降低,
要能夠不斷地安住在當下真實的情境裏。
當下的情境通常都是我們不滿意的,
其實我們大部分人對當下永遠都不滿意。
所以我們的那種不斷脫離當下,
想進入到更理想狀態的傾向,是全人類最大的障礙。
當我們覺性敏銳後,當我們發現自己內在的不完美和痛苦,
覺得非常想要改變時,我們就要進行身心靈三個層次的觀照。
在身體層次,譬如我們的消化道裏面有濁氣,
也就是有胃腸脹氣的時候,是怎麽都沒辦法安住當下的。
這就是生理性的層次,這種狀態當然還是跟
心理情緒的鬱結有關,所以身心是一體的,
人不能安住當下有很多原因,這當中當然也有別的原因,
例如我們體內神經系統的傳導物,鈣、鎂這些礦物質不夠的話,
心也不容易安靜。
還有,在任何時候,多留意自己的呼吸,
從頭到腳的覺受,周遭所有的聲響和人的狀態。
這樣,你就不會進入一種自我孤立狀態,
而能永遠不喪失和眾生之間的聯接,這一點很重要。
目前內觀法門很流行,但內觀是不夠完整的。
內觀很容易讓人進入自我封閉式的覺知,
所以要轉為一種全觀的訓練。
如果內在心理深層的問題被揭露,
比如說發現和父母的關係的投射,
造成了兩性相處中的一些不愉快,
而使得日常生活變得更加混亂,
這時我們只能回來面對內心的這些早期種下的問題。
每一種混亂的情緒都有一個源頭可以找到,
通常來講,最深層的問題不外乎就是恐懼。
呈現出來的不管是憤怒也好,哀傷也好,幻滅也好,
最底層的原因就是恐懼。
而這股恐懼的能量,事實上就是讓我們一直不斷想要逃的原因,
因為我們不願意百分之百經歷內在的恐懼能量。
所以,當我們察覺到混亂的時候,
一定要提醒自己內在最深的恐懼是什麽,
然後調回頭如實地去經歷它,去揭露這個混亂的源頭。
當這些議題被揭露的時候,
我們有沒有辦法調回來跟這種匱乏感和不安感共處,
而不去形成外在的要求、譴責等等,
這個就是自己內修的重要部分。
可是這樣的內修還不夠,還要進行溝通,
因為對方的狀態也可能有許多盲點。
如果不對他的盲點進行深層了解的話,
就仍然是片面性的認識。
只是不斷地自我修持還不夠,溝通交流也要時常進行。
身心靈是三位一體的,本體能夠使觀察與被觀察
這兩股作用力不再對立,我們的內在有一個能觀的作用力,
而我們在面對世界和面對自己的時候,往往也是被觀的對象。
我們內在的意識活動是被觀之物的對象,
外在環境裏的人和事物也是被觀的對象,
我們永遠有這個能夠觀照的作用力和被觀的二元對立性。
只要有這種二元對立性,就代表我們的自我還沒有安靜下來。
當我們很安靜的時候,自我的系統不再蠢動時,
能觀的二元性才會消失,那一剎那就可以體察到什麽是自由。
我有過在生活中自然進入實存感突然不見的經驗,
在日常生活裏要想進入這種狀態,最好是聆聽,少說話。
如果情況允許,你甚至可以一直不說話,
專注在聆聽的作用力上面。
聆聽的時候,既不想進入內容的認識、分析和研究,
也不想插嘴或證實自己的聰慧。
心中沒有任何欲求地觀察周圍的人,
聆聽周圍人說話,你就會發現自我突然不實在了,
其他人說的內容也不重要了。
別人說的話,你會聽成是交響樂團裏的一個個樂器,
此起彼伏地忽生忽滅,是一種非常美妙的狀態。
因此『自我』不再作用,是可以透過日常生活做到的。
胡因夢
....................
給~
昨天夢見ㄧ路上ㄧ直有人放置
東西要讓我免費自取
人不能太貪心
當你擁有更多資源時
相對的給予出去的還要更多
不要貪得別人的才華與天賦
花香自有蝴蝶來
人好自有人欣賞
不必計較眼前的擁有
。。。。。。。。。。。
所有的ㄧ切會回歸自己身上
往内看
不要往外求
當你不貪
當你不在意名利結果
而只是自然的体驗愛
享受愛給予愛
恐懼與失落
自然不藥而癒
双手奉上
2017/12/26/0930 xihe/西荷
留言列表